•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0-06-05 来源: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本病治愈难度大,愈后又常易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称溃疡性结肠炎为“肠澼”,肠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被称为“久痢”、“休息痢”等,且“休息痢”一词使用广泛。中医学将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痢疾”范畴。中医药在此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本文旨在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历史沿革做出总结,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的论文怎么样发表的?

    1中药内服治疗的发展史

    肠澼一词首见于《索问•通评虚实论》[1]。《黄帝内经》对其病因病机有了详细的论述,可见治疗已有了成熟的体系,只是未见于文献记录。东汉代表医家张仲景结合自身经验在《伤寒论》提出肠澼感受热邪,热腐成脓,治疗以头翁汤、乌梅丸等方剂为主。进入隋朝,巢元方提出了痢病主要为荣卫不足,冷热客于肠,休息痢为胃管停饮,为后世胃肠积滞的奠定基础,其在《诸病源候论》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唐朝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王焘对肠澼又提出了新的认识,其认为是饮食失节,冷热相乘,破血外出为主要病机,在《外台秘要》中记录安石榴汤治疗肠澼。宋朝对此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朱肱在潜心研读《伤寒》结合自身对本病认识,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的观点,提出痢疾失于通利,湿热留于冲任的观点,治疗以地榆散、黄连阿胶散等为主。宋朝杨登父在《任斋直指方》中提出无积不成痢,治疗以理气导滞,荡涤物积的易简断下汤等为主要代表方。元朝朱丹溪提出“阳气下陷”的观点,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予木香槟榔丸治疗本病,还提出“肺金不清”的学说为后世从肺论治奠定了基础。明朝王肯堂认为痢疾病机为脾胃湿热,治疗多用大黄汤、芍药汤等。清朝是中西医文化对冲的时代,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占主导地位。唐容川在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知识后,结合清之前的理论提出“休息痢止而复作是瘀热伏于膜油隐藏慝之地”,治疗予丹度汤等为主。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休息痢是原虫伏于大小肠曲折之处,虫不去,反复不止;近于热者,可用鸦胆子仁,以治痢之药佐之;近于凉者,可用硫黄末;而以治痢之药佐之,主要代表方剂有拙拟通变白头翁汤等。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肠澼的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罗云坚[2]为代表的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从“伏毒”论治,活动期多以芍药汤加减。

    2针灸治疗的发展史

    针灸分为针法、灸法,是中医特有的医疗方法,在治疗本病起了积极的作用。汉代张仲景首先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提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可见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针刺治疗本病的方法。晋•皇普谧所著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中多次论述了针灸治疗本病,提出了针刺巨虚、下廉等七穴治疗本病。东晋•葛洪善于灸法治疗,《肘后备急方》指出:“先洞下者,灸脐边一寸。男左女右,十四壮,甚至至三十四十壮,名大肠幕洞者,宜泻。”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认为针灸胃脘、大小肠腧、关元等穴有治疗本病作用,并记有“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泄注五痢便脓血重下腹痛,灸小肠俞百壮,交信主泄痢赤白漏血等”。王焘在《外台秘要》明确提出灸法治疗本病,并对后世灸法治疗本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朝不仅对成人治疗肠澼有所发展,还特别发展小儿痢疾的理论。《黄帝明堂灸经》:“小儿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徐凤《针灸大全》首次对“子午流注”之名称作出详细而明确解释:“百会鸠尾治痢疾。”杨继洲总结前人成就,编#《针灸大成》:“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清朝更是把实按灸推向一个更深的高度,以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在《种福堂公选良方》记载有三气合痹针、阴证散毒针、百发神针、消癖神火针等不同名称的实按灸治疗肠澼。李红波[3]将确诊的UC采用针刺,选择的穴位为合谷、内廷、曲尺、天枢、上巨虚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出针刺能改善UC患者症状及体征。

    3中药灌肠的发展史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有蜜煎导等灌肠疗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灌肠器具较前有了较大的完善。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灌汤器。唐朝认识到灌肠时间跟疗效有很大的关联性,逐渐发展保留灌肠技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载用灌肠法治疗下痢,但后世并没有重视并加以发挥。近代随着西药的灌肠理的使用,局部中药灌肠治疗痢疾的方法被再次重视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谭学慧[4]应用中药灌肠技术,研究结果灌肠组有效率94%,激素组有效率70%,说明此方法不仅提高有效率,还可降低复发率。

    4穴位贴敷治疗的发展史

    《黄帝内经》没有直接记载治疗肠澼的穴位贴敷疗法。随着后世发展,宋朝在《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穴位贴敷治疗疾病。明朝总结前人的经验,朱橚《普济方》记载玉抱肚(出仁存方)治虚寒下痢。陈实功首次提出与内科疾病不同的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在《外科正宗》直接记载芡实穴位贴敷治疗老幼痢疾。到了清朝,众多医家重于内证而忽略外证。祁坤提出外证难于内证,《外科大成》记载:家传西圣膏治疗痢疾水泻。清朝更是将穴位贴敷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吴尚先《理瀹骈文》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近代乔虹等[5]指出溃结膏穴位贴敷(神阙、关元、天枢)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晓华等[6]应用清热止痢膏贴敷(大肠腧、天枢,上巨虚)可明显上调肠道黏膜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趋化。

    5穴位埋线的发展史

    穴位埋线疗法古籍中并未记载,其理论依据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等留针理论,为后世穴位埋线奠定理论基础。近代唐天禄根据挑筋法[7]、挑络疗法[8]和皮内针法三种疗法,运用经络学说的理论,试用穴位埋线疗法,这是最早记载“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疾病。闻永等[9]采用穴位埋线治疗UC,结肠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埋线序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低。刘朝霞[10]穴位埋线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穴位埋线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疗效可靠,能够有效地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改善肠黏膜病变情况。

    6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疑难病种,目前治疗方式正在趋于多元化,但总的以西药治疗为主。配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疗法,治疗效果较前有明显的改善,其他的治疗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汉财.痢疾的中医古籍整理及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2]罗云坚从“伏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解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9):841-843.

    [3]李红波,程璐璐.芍药汤联合针刺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J].吉林中医药,2018,38(3):331-334.

    [4]谭学慧.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165,173.

    作者:崔小锋 王洪浩 黄银僖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123医学期刊网 是一家期刊推荐、学术论文指导专业网站。从2008年至今,始终处于论文发展前沿,致力于论文推荐发表和指导工作,旨在为广大朋友提供便捷的论文发表渠道,帮助广大朋友顺利晋级,从而使学术成果及时得到推广,促使中国学术论文得到广泛交流。经过多年运作,目前我中心积聚了大量的外部人才和资源,可以提供从省级刊物到部分核心期刊的论文推荐发表服务。北大中文核心期 [...查看详细]

    热门期刊
    健康之家杂志 健康之家杂志

    刊名:健康之家 英文名:Care Health 主管单位:南昌日报社 主办单位:家庭医生报社 出版地:北京市 主编:杨洋 IS...[查看详细]

    健康管理杂志 健康管理杂志

    健康管理杂志基础信息: 《健康管理》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出版的国家综合性健康管理科学普及期刊...[查看详细]

    武警医学杂志(非官网) 武警医学杂志(非官

    武警医学杂志基础信息: 《武警医学》为武警总部卫生部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月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查看详细]

    航空军医杂志 航空军医杂志

    航空军医杂志基础信息: 本刊由空军后勤部卫生部主管、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主办。读者对象为全军航空卫生人员,...[查看详细]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基础信息: 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查看详细]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基础信息: 本刊是一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查看详细]

    • 电话:010-82656213
    • QQ:在线咨询
    • 邮箱:在线咨询
    • 微信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