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采用术后基础治疗(对照组)和术后基础治疗上加用耳穴贴压(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腹胀痛、恶心、呕吐等《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系列评价规范》指标及安全性观测项目。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加用耳穴贴压,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术后 耳穴贴压 胃肠功能
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指妇科腹部术后出现腹胀腹痛、纳呆、恶心呕吐、盆腹腔粘连、肠梗阻等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不能及时恢复不但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吻合口漏,更重要的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影响术后康复。有研究证实耳穴贴压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且可主动干预[1]。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笔者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耳穴贴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作用,为耳穴贴压在术后快速康复方面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对象年龄35~55岁,平均(39.31±4.81)岁。其中,观察组年龄36~55岁,平均(39.13±4.26)岁;高中及以下学历17例,大学及以上23例;已育14例,未育26例;有过敏史5例,无过敏史35例。对照组年龄35~53岁,平均(38.17±4.25)岁;高中及以下学历12例,大学及以上28例;已育11例,未育29例;有过敏史6例,无过敏史3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年龄40~65岁之间;(3)手术时间为1~4 h者;(4)麻醉时间为1.5~4.5 h者;(5)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恶性肿瘤患者;(2)有心肝肾脑、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疾病,经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明显者;(3)有精神疾病患者;(4)对穴位贴压治疗过敏者;(5)孕妇和哺乳期患者;(6)中度及以上营养不良患者;(7)再次腹部手术并肠粘连严重者;(8)术中出血量超过400 m L,或需要输血者;(9)术后必须使用对胃肠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或治疗者;(10)目前正在参加或在该研究前1个月内参加过其它临床试验的患者。
1.4 干预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术后基础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补液支持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子耳贴(上海泰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E-S,批注文号:沪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270441号),具体取穴:耳甲4区(胃)、耳甲12区(肝)、耳甲5区(十二指肠)、耳甲18区(内分泌穴)、耳轮脚上缘内侧1/3(大肠耳穴)以及S角窝区4区(神门)。操作方法:先对穴位部位用75%的医用酒精清洁后,将王不留行子贴敷于相应穴位,予以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耳廓微红更佳。嘱患者每天按压6~10次,每次1~3 min。疗程:耳穴共贴2次,术前1天第1次贴耳穴;术后第3天第2次贴耳穴,每次贴压3天,合计6天,然后自行取下。
1.5 疗效标准[2]:
客观指标:首次肛门排气(20分)、首次肛门排便(15分)和出现肠鸣音(15分)。主观指标:腹胀痛(20分)、恶心(15分)和呕吐(15分)。总分=客观指标得分+主观指标得分。显效:总分80~100分,提示胃肠动力基本正常,可以不给予针对胃肠动力恢复的治疗性干预;有效:总分60~79分,提示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可以针对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给予相应的治疗;无效:总分0~59分,提示胃肠动力尚未恢复,需要针对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给予相应的治疗。
1.6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半定量计分法,纳入腹痛、腹胀、纳差、便溏、不寐5个指标,按其在一般体力活动下症状的无、轻、中、重度记0、1、2、3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头晕、乏力等。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9,P=0.648)。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2.3 两组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系列指标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客观指标中,观察组在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和出现肠鸣音3个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指标中,观察组的腹胀痛和呕吐2个指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这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系列指标评分比较(±s,分)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头晕,3例乏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3例乏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增加耳穴贴压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与手术本身、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道解剖改变以及疼痛、鸦片类止痛药物及吸入麻醉剂等因素致胃肠功能抑制有关。根据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描述,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有腹痛、腹胀、纳差、便秘等表现,属于祖国医学腹痛、腹胀、便秘、肠结等范畴。现代医学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主要运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对症处理,但有一定的副作用[3]。
现代各家对于术后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总体可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4-5]。虚证主要为患者先天体质偏虚或手术损伤元气及气血;实证主要为手术操作影响胃肠气机升降,水液代谢失调进而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或因气血亏虚,脾虚气弱而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等因虚致实证候。
耳穴是内脏器官以及四肢躯干的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治疗相应脏器和四肢驱赶的疾病[6]。耳穴贴压疗法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耳穴疗法,它具有起效迅速、安全简单等功效。该研究基于耳穴治疗疾病的原理主要选取了肝、胃、十二指肠和大肠等脏腑对应的耳穴,通过刺激耳穴从而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促进腹腔镜后脏腑功能紊乱的恢复,起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7],从而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协助机体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加用耳穴贴压的情况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医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确实可以增强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耳穴贴压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术后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可以提高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总有效率,降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昊,张勇.中医药干预在胃肠道手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1(5):384-38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3]张帅,张伟伟,张有福,等.中医药干预方式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研究进展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74-75,86.
[4]武玉兰.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4):158.
[5]吴泽林.辨证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57-58.
[6]钟小敏.耳穴在围手术期运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3):641-646.
[7]刘素蓉,叶艳.耳穴贴压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8,44(3):238-240.